欢迎访问四川省土木与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校首页 学院首页
实验教学

实验项目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验教学 > 实验项目 > 正文

力学实验指导书3_组合梁弯曲正应力实验

发布时间:2012-11-08    浏览次数:

设计性实验指导书

实验名称:组合梁弯曲正应力实验

实验项目性质:设计性实验

所涉及课程:材料力学

计划学时: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用电测法测定两种不同形式的组合梁横截面上的应变、应力分布规律。

2.观察正应力与弯矩的线性关系。

3.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深化对弯曲变形理论的理解,建立力学计算模型的思维方法。

二、预习与参考

1.课前预习实验指导书。

2.认真观察记录实验过程,培养科学的实验态度。

3.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回答思考题内容。

三、设计指标

1用应变电测法测定几种不同形式组合梁横截面上的应变、应力分布情况。

2.了解多点检测和自动检测技术在应变电测中的应用。

3学习依据测试结果建立力学模型的思想方法。

四、实验(设计)仪器设备和材料清单

1.静态电阻应变仪

2.材料力学多功能实验台。

3.贴有电阻应变片的矩形截面组合梁(-铝组合梁、钢-钢组合梁)。

(钢-铝组合梁的上半部为Q235钢,弹性模量,下半部为铝合金,弹性模量)。

(钢-钢组合梁的上半部为Q235钢,弹性模量,下半部为45号钢,弹性模量)。

4.游标卡尺。

五、实验原理(设计要求)

实验装置及测试方法和纯弯梁的正应力实验基本相同。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和比较,我们采用三种组合梁(即铝制对称或非对称工字型截面梁,钢-铝组合梁,钢-钢组合梁)并且这几种组合梁的几何尺寸和受力情况相同。组合梁的受力情况以及各电阻应变片的位置如下图。

1.铝制对称或非对称工字型截面梁:按图3-1所示方式加载及布置应变测点位置。小梁受集中载荷P作用后,使试验梁的中段获得纯弯曲区域,载荷作用于纵向对称平面内而且在弹性极限内,故为弹性范围内的平面弯曲问题,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公式为:

3-1

 

3-1工字梁加载及截面示意图

式中:M ——­­纯弯曲段梁截面上的弯矩,

——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矩;

Y ——截面上测点至中心轴的距离。

在各测点沿轴线方向贴上电阻应变片,可测得各点的线应变εi,由于各点处于单向应力状态,由虎克定律得各点正应力为:

                                                       

式中:εi——各测点的线应变;

σi——相应各测点的正应力;

E——材料的弹性模量。

试验时采用等间隔分级加载的方法,即每增加一次等量载荷ΔP,测定一次各点响应的应变增量Δεi。因此在计算应力的实验值及理论值时均应根据载荷增量ΔP相应的弯矩增量和应变增量的平均值代入。即

                                 

                                  ,

然后,将实测应力ΔσiΔσ理论理论应力进行比较。


(a)组合梁受力简图                   b)截面及贴片示意图

3-2 实验装置示意图

2. 钢-铝组合梁:当两个同样大小的力分别作用在组合梁上BC点时,由梁的内力分析知道,BC段上剪力为零,而弯矩,因此组合梁的BC段发生纯弯曲。根据单向受力假设,梁横截面上各点均处于单向应力状态,应用轴向拉伸时的胡克定律,即可通过测定的各点应变,计算出相应的实验应力。

实验采用增量法,各点的实测应力增量表达式为:

式中:为测量点,12345678

为各点的实测应变平均增量;    

为各点的实测应力平均增量。


3-3 组合梁变形示意图

对组合梁进行理论分析假设两根梁之间相互密合无摩擦,变形后仍紧密叠合,该组合梁在弯曲后有两个中性层,由于所研究问题符合小变形理论,可以认为两根梁的曲率半径基本相等。设钢梁的弹性模量为,所承受的弯矩;铝梁的弹性模量为,所承受的弯矩为,则

         


因此:组合梁中钢梁和铝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分别为:

         

式中:-组合梁中钢梁对其中性轴的惯性距;

   -组合梁中铝梁对其中性轴的惯性距;

    -钢梁上测点到其中性层的距离;      

  -铝梁上测点到其中性层的距离。

2. 钢-钢组合梁:钢-钢组合梁的原理可参考钢-铝组合梁,建议同学们自行推导其理论计算公式。

六、调试及结果测试

1.实验步骤

1)测量组合梁中各梁的横截面宽度,高度,力作用点到支座的距离以及各个测点到各自中性层的距离。

2)分级加上载荷,共分5级加载,每级载荷为500,最大荷载为2500

3)接通静态电阻应变仪电源,分清各测点应变片的引线,把各个测点的应变片和公共补偿片接到应变仪相应的通道,调整应变仪零点和灵敏度值。

4)每增加一级荷载就记录一次各通道的应变值,直至加到

5)按上面步骤再做一次。根据实验数据决定是否再做第三次。

6)更换组合梁,按照第1 ~5步重新加载并记录数据。

7)测试完毕,将荷载卸去,关闭电源,清理现场,将所用仪器设备放回原位。

2.结果处理:

1根据测得的各点应变值,计算出各点的平均应变的增量值,由计算12345678各点的应力增量。

2根据上面所得理论公式计算各点的理论应力增量并与相比较。

3将不同点的绘在截面高度为纵坐标、应力大小为横坐标的平面内,即可得到梁截面上的实验与理论的应力分布曲线,将两者进行比较即可验证应力分布和应力公式。

3.注意事项:

1)在加载过程中切勿超载和大力扭转加力手轮,以免损坏仪器。

2)测试过程中,不要震动仪器、设备和导线,否则将影响测试结果,造成较大误差。

  3)使用静态电阻应变仪前应先开机,让机器预热至少三十分钟。

  4)注意爱护好贴在试件上的电阻应变片和导线,不要用手指或其他工具破坏电阻应变片。

七、考核形式

1.实验考核办法

般课程实验考核,采用日常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和评阅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

日常考核的主要内容:预习情况、实验原始记录、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和出勤率。

操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实验原理、实验理论、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实验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处理。

2.实验成绩评定

1)课程实验成绩按教学大纲要求按比例归入课程总成绩。

2)课程实验旷到一次者,成绩以不及格论。课程实验成绩不合格者,不得参加该门课程的考试。

3)考核成绩,可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进行评定,但在计算成绩时,需按以下办法转换成百分制。

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

4)课程实验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修,重修学生所发生的耗材等费用自理。

5)在评阅实验报告时指导教师若发现有抄袭作弊现象,上报院教学指导小组,学院对当事人按学籍管理办法处理,实验成绩以不及格论处。

八、实验报告要求

试验报告应包括:试验名称、试验目的、仪器设备名称、规格、量程,试验记录及结果。

九、思考题

1.对横力弯曲能否仍用纯弯曲正应力公式计算正应力,有无带来过大误差。

2.在增量法测量中未考虑梁的自重,是不是该考虑呢还是省略不计?

3.弯曲正应力的大小是否会受材料弹性模量E的影响?


测试数据记录表格参考形式

载荷

           数(με

PN

S1

ΔS1

S2

ΔS2

S3

ΔS3

S4

ΔS4

S5

ΔS5

S6

ΔS6

正应力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比较表格参考形式

             MPa

测点

S1

S2

S3

S4

S5

S6

实验值

理论值

相对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