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
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 地方院校土建专业多层次多模式创新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项目主持人:孙金坤
工作单位: 攀枝花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主要成员: 陈伟 周春利 念红芬 李晓明
联系电话: 3375350
E-mail: sunjinkun2003@yahoo.com.cn
申请日期: 2013年5月9日
攀枝花学院教务处
二〇一○年印制
|
项目 |
名 称 |
地方院校土建专业多层次多模式创新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
|
起止年月 |
2013年06月~2015年06月 |
|
负责人 姓名 |
孙金坤 |
性别 |
男 |
出生 年月 |
1975年03月 |
|
技术 职称 |
副教授 |
现任 职务 |
土建学院 副院长 |
|
项目主持人 |
主要教学工作简历 |
时间 |
课程名称 |
授课对象 |
学时 |
所在单位 |
|
近五年 |
钢结构设计原理 |
06、07、08、09、10级土木工程 |
420 |
土建学院 |
|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程设计 |
06、07、08、09、10级土木工程 |
150 |
土建学院 |
|
毕业设计 |
2008~2013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
540 |
土建学院 |
|
工程地质 |
06、07、08、09、10级土木工程 |
200 |
土建学院 |
|
土木工程概论 |
08、09、10级土木工程 |
136 |
土建学院 |
|
毕业实习 |
2008~2013届土木工程 |
150 |
土建学院 |
|
主要教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简历 (近五年) |
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主要鉴定意见 |
获奖情况 |
|
2006.11—2008.05 |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攀枝花学院 |
完成 |
2008年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
|
2008.03—2009.04 |
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
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 |
完成 |
|
|
2011.06—2013.06 |
基于执业能力的钢结构立体化教学平台创新性实践 |
攀枝花学院 |
在研 |
|
|
2010.03-2012.12 |
工程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
攀枝花学院 |
完成 |
2012年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
2011.01—2014.12 |
土木与力学实验教 学中心 |
四川省教育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
在研 |
|
|
项目组主要成员 |
姓名 |
年龄 |
专业技术职称 |
职务 |
工作 单位 |
主要教学 科研领域 |
项目中 的分工 |
签章 |
|
陈伟 |
46 |
教授 |
院长 |
土建 学院 |
土木工程 |
项目 策划 |
|
|
周春利 |
35 |
讲师 |
实验室 主任 |
土建 学院 |
土木工程 |
创新教学体系制定 |
|
|
念红芬 |
39 |
讲师 |
教研室 主任 |
土建 学院 |
工程管理 |
创新教学实施 |
|
|
李晓明 |
45 |
高工 |
教学科 科长 |
土建 学院 |
建筑施工技术 |
创新教学实施 |
|
|
李小伟 |
37 |
副教授 |
结构实验中心副主任 |
土建 学院 |
结构工程 |
创新教学体系制定 |
|
|
焦涛 |
33 |
实验室 |
实验 教师 |
土建 学院 |
土木工程 |
创新实验管理 |
|
|
张春华 |
37 |
讲师 |
教研室 主任 |
土建 学院 |
建筑规划 |
创新实验设计 |
|
|
研究目的和意义(限200字以内) |
大学生创新教育是当前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切实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改革措施。 作为地方本科土建类专业学院,我们在创新实践教育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从“多层次多模式”角度,对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内容体系、实验环境建设、管理模式和配套运行机制、创新指导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实践与探索,促进我院创新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切实提高土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丰富与发展我校的创新实验教育。 |
1、本项目及国内外同类工作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分析、预计有哪些突破。 1.1 同类工作现状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明确指出:“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并支持15000个优秀学生进行的创新性试验,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从2007年至2010年, 教育部、财政部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100所左右高校,1.5万在校大学生创新团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 每个学生团队大约可以获得1-2万元的经费资助。2007年5月教育部组织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申报工作,是“十一五”期间教育部推动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是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教育部直接面向大学生,注重自主性、探索性、协作性和学科性的国家级创新实验项目,首批60 所高校参与该计划项目之中。此后,国内各所大学都开始重视、实践和研究大学生创新实验教育。许多高校都相继建设了各种创新实验室,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教育培养方法、创新实验室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讨和研究,获得了较多方面的经验,创新教育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推动了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由于国家创新教育起步时间较短,在很多方面必然存在很多问题,较之国外发达国家著名大学,大学创新教育的机制、体制还不完善,还未形成较成熟的模式和体系,在各个层次、各环节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有待在实践中发展,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以上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 1.2 存在主要问题 (1)开展创新培养的氛围和基础条件较薄弱 攀枝花学院属地方本科院校,属于教学型大学,创新研究的基础、条件、氛围较之重点大学打造研究型大学有较大差距。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很多问题目前相关重点大学的做法并不能为我们提供现成的模式和参考,需要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我们自己的模式和路子。我院属于土建类学院、拥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创新教育要在这个较完整的土木建设体系领域。开展创新试验,较之其它专业领域,成本较高,如何有效的实施,多方筹集各类资源,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棘手问题。 (2)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还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格局 地方本科院校限于经费条件的原因, 无法投入充足的经费购买仪器设备,创新实验室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创新实验室往往和普通的常规实验室混为一体,还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管理体系还未形成,硬件平台建设还较薄弱,制约了创新教育的实施。 (3)创新实验平台的软件建设还迄待加强 软件建设包括创新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实验队伍建设以及实验室的运作机制、管理方式改革等。开展创新教育,都免不了在这些方面进行不断的建设和完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基础平台相对薄弱,在这些创新软件平台的建设方面需要做的还很多。 (4)创新试验的配套机制还不完善 创新实验教育的开展,决不仅仅是一个研究项目或一个实验室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人、财、物、管理等大、小环境机制体制的保障。前国内重点大学在创新教育体制保障方面做的良莠不齐,较之国外知名大学,还有较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建立和健全。而地方本科院校起步更晚,配套机制更不完善。 1.3 预计突破 (1) 土建类创新实验教学的氛围、观念和意识的加强。这是创新教育的上层建筑问题; (2) 在创新实验室硬件平台的建设方面,有机整合、优势资源集中,资源共享,优化适合我院专业特点的创新试验教学平台; (3) 在新实验平台的软件建设方面,从创新实验开展层次、模式两个角度深度思考,构建适合土建专业创新教育发展的教学内容体系、运作机制、管理方式等,形成富有特色的模式和经验,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
|
2、本项目的改革研究目标、内容、主要特色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研究目标 结合土建类专业特点,从适应我院实际的创新教育实施层次和创新教育实施模式角度,对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方法、实验环境建设、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创新指导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实践与探索,促进我院创新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切实提高土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丰富与发展我校的创新实验教育。 2.2 研究内容 (1) 符合土建专业类特点的创新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2) 多层次、多模式创新教育平台的构建和优化; (3) 创新实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4) 创新实验室实验室运行、管理模的探索(包括参与学生的管理、指导教师管理、创新实验室的运行的模式; (5) 创新教育大环境配套机制探讨; (6) 创新实验教学研究团队建设。 2.3 主要特色 以“多层次、多模式”创新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为核心,有效盘活创新教育实践,针对不同才能、不同层次学生,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引导大学生开展科学探索和创新活动,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链的研究,推动创新教学理念、管理机制和教学手段的全方位创新。 2.3 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制度如何有效的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2)政策如何有效的调动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的积极性; (3)土建类的创新实验项目往往所需经费较高,创新实验项目经费从哪里来?如何做到有项目,有经费、有指导? (4)创新实践活动的多层次、多模式如何精细划分? (5)创新活动成绩如何科学认定?成果如何界定与管理? |
|
3、本项目改革研究预期结果和具体成果。 3.1 预期结果 通过多层次多模式的创新教育的开展,根据自身特点,整合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学生的实验教学环节,开放与应用科学研究平台,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引导大学生开展科学探索和创新活动,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链的研究,推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和教学手段的全方位创新,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改革。不仅催生大量学生创新成果,而且营造优良的科研与实践氛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2 具体成果 (1) 形成《地方院校土建专业多层次多模式创新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研究》报告一份; (2) 攀枝花学院土建类专业创新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3) 攀枝花学院土建类专业创新实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4) 创新教育大环境配套机制探讨; (5) 创新实验教学研究团队建设; (6) 形成并固化30个具有典型性的创新实验项目; (7) 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篇。 |
|
4、本项目改革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
时间 |
进度安排 |
备注 |
2013.06-2013.08 |
研究团队分头调研,资料收集、细化任务 |
|
2013.09-2014.03 |
多层次创新平台教学体系构建、多模式创新活动的制度化、科学化和可实施化研究 |
|
2014.04-2014.12 |
攀枝花学院土建类专业创新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攀枝花学院土建类专业创新实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创新教育大环境配套机制探讨; 创新实验教学研究团队建设 |
|
2015.01-2015.04 |
资料整理,完成理论研究,构建起钢结构课程立体化教学平台,撰写研究报告,完成论文发表 |
|
2015.05-2015.06 |
最终固化成果、结题 |
|
|
|
5、已有的工作基础及条件 (1)硬件条件:土建学院拥有“攀枝花市工程结构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高校土木与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省工业固态废弃物土木工程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三个省、市级实验中心(重点实验室),成为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的强有力依托。初步建立起了“岩土工程”、“材料力学”、“混凝土构件”、“建筑模型”四个创新实验区,为项目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较好的硬件平台。 (2)2012年,我院土木工程专业成为学校首批人选四川省教育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7个学院之一。近几年来,我院在推进“质量工程”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雏形,持续推进了以“培养工程应用型高级土建类创新人才,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 (3)我院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均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具备较好的多模式创新实践研究与实施的工作基础; (4)课题负责人分管主抓创新实验教学工作,具备较强的教学改革研究能力。同时学院也高度重视创新计划开展。 (5)课题组成员学历层次较高,绝大部分均由硕士以上人员组成,属于土建类专业创新实验开展的骨干和管理人员,研究能力较强,并具有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能够确保研究的顺利完成。 |
|
6、经费(万元) 6.1主要项目及经费概算 (1) 创新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研讨建设费:0.06万元; (2) 创新实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研讨建设费:0.06万元; (3) 30个具有典型性的创新实验项目固化建设费:0.05万元; (4) 创新实验教学研究团队研讨建设费:0.05万元; (5) 劳务费:0.06万元; (6) 著作论文版面费:0.25万元; (7) 资料打印装订费:0.02万元; (8) 与项目建设相关的其他费用:0.05万元。 合计:0.6万元。 6.2年度预算 (1) 2013-2014年度:0.28万元; (2) 2014-2015年度:0.32万元。 |
|
|
|
|
|
|
|
|
|
|
|
|
|
|
|
|
|
|
|
|
项目所在单位推荐意见(含保障措施):
孙金坤同志主持申报的“地方院校土建专业多层次多模式创新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研究”是我院创新实验教学迫切需要研究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学校和我院对创新教育研究给与高度重视。该课题通过多层次多模式的创新教育的开展,根据自身特点,整合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学生的实验教学环节,开放与应用科学研究平台,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引导大学生开展科学探索和创新活动,推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和教学手段的全方位创新,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改革。旨在切实梳理、提高、促进我院创新实验教育的发展。实提高土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丰富与发展我校的创新试验教育。 孙金坤同志分管我院实践教学研究,具有较丰富的教学与管理研究经验,能够确保项目实施。课题前期资料及理论研究准备工作充分,我院也将积极地支持其课题研究工作,确保该项目顺利完成。 经研究同意推荐立项。 签章 年 月 日 |
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
学校意见: